
企业在人,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人的管理。一切的战略、运营都需要人来执行,因此员工的绩效和执行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。影响员工个人绩效和执行力的因素有哪些?如何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和执行力? 一般来说,影响员工个人绩效和执行力的要素有三个,即意愿、能力和环境,也分别被称为执行动力、执行能力和执行保障。 意愿。意愿是指个人做某件事的愿望,即执行动力。励志大师史蒂芬·柯维说:“你的态度决定你能达到的高度。”态度受人的意愿、动力影响。没有动力就没有执行力。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,如果没有执行的动力和意愿,那就不可能有执行力。 动力来自于欲望和需求,了解人性是寻找员工执行力的根本。我们在海洋馆观看海豚表演时,驯兽员不时给海豚喂一些鱼虾类的食物,就是要海豚执行驯兽员的指令,表演各种各样观众喜爱的节目。试想一下,如...
许多企业虽然有好的战略,却因为缺少执行导致失败。战略执行的关键是把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,即要把企业战略目标分解到年度目标,然后再层层分解,要使目标具备明确、可测量、可实现、相关性及时效性等特征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SMART原则。 战略的执行需要企业各阶层都有明确的目标。首先,必须把企业整体经营指标和目标逐层落实到基层团队,形成团队目标,让基层团队有明确的奋斗方向;其次,通过学习和讨论,把基层团队的目标分解到每一位员工,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,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。千斤重担众人挑,人人手上有指标,使每位员工的努力能更科学地量化。具体化的目标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。只有目标明确后,执行才有了前进的方向。 基层主管带兵作战,如果目标不明确,任务可执行性差,执行不可能到位,会直接导致企业战略目标实施不力。罗伯特·卡普兰指出...
战略作为对未来的预期与展望,对它你不可能绝对掌控,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,事后总是“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”。即使制订了一个好的战略,如果企业缺乏应有的执行力,也是枉然;如果企业制订了一个一般的战略,而企业具有超强的执行力,能把一切做到极致,也能取得成功。 罗伯特·卡普兰指出:“企业经营要想成功,战略与执行力缺一不可。执行力是什么?它是各级组织将战略付诸实施的能力,反映战略方案和目标的贯彻程度。”许多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,主要是因为在重视战略的同时忽视了执行力。研究表明:在经营失败的企业中,有80%的原因不是战略所致,而是由于所制订的战略没有得到很好执行;而在企业成功的要素中,战略决策占20%,而执行力则占70%,其他要素占10%。战略的错误可以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,但战略的正确却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,成功的...
执行力指完成计划的能力,或者说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和策略。组织经营的3个核心环节是战略制订、人员匹配和实施运营,而执行力则贯穿于这3个环节的始终。执行力是一套系统化流程,就是将思想变成计划、目标和战略,并将其落到实处、变成结果的过程。执行是全体员工参与的工作。执行力是一种文化,它必须充分融入组织的各个方面,渗透到组织的战略、目标和文化的各个层面。 柳传志说: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就在于执行力。没有执行力,一切都是空谈。”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初期,业务亏损近亿美元。柳传志重新出山任董事长,进行了大幅度改革,其实做的就是一件事——将并购后混乱的文化整合为联想统一的“执行文化”。在这样一系列举措下,联想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盈利,到了2011年更是创造了业绩新高。执行力是决定组织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,是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。...
在一个成熟市场的竞争中,参与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一般分为3类:领先者、参与者与生存者。领先者一般是指市场占有率在15%以上,可以对市场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;参与者一般是指市场占有率在5%~15%之间的企业,这些企业虽然不能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,但它们是市场竞争的有效参与者;生存者一般是局部细分市场的填补者,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非常低,通常小于5%。 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·亨德森曾做过研究,提出过成熟市场“三四规则”理论:在有影响力的领先者之中,企业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3个,而在这3个企业中,最有实力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又不会超过最小者的4倍。在任何两个竞争者之间,2∶1的市场份额似乎是一个均衡点。在这个均衡点上,无论哪个竞争者要增加或减少市场份额,都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得不偿失。这是一个通过观察得出的...
关于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如何扩张的战略,我们知道有著名的安索夫矩阵(Ansoff Matrix),也称产品市场扩张矩阵,它代表企业企图使收入或获利成长的4种选择。其主要的逻辑是企业可以选择4种不同的成长性策略来达成增加收入的目标:(1)市场渗透——以现有的产品面对现有的顾客,以其产品市场组合为发展焦点,力求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。(2)市场开发——提供现有产品开拓新市场,企业必须在不同的市场上找到具有相同产品需求的顾客。(3)产品延伸——推出新产品给现有顾客,利用现有的顾客关系来借力使力。(4)多元化经营——提供新产品给新市场。由于企业的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场,因此是最冒险的多元化策略。 营销第一路径:老产品卖给新客户。由于老产品比较成熟,质量可靠,不需要进行新的研发投入,因此将老产品卖给新客户是获取利润的最佳...
企业在对不同产品或业务进行投入时,或进行产品开发和取舍时,BCG矩阵(波士顿矩阵)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管理工具。BCG矩阵将组织的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SBU(strategic business unit)标示在二维矩阵图上,显示哪个SBU能提供高额的潜在利益,哪个SBU是组织资源的漏斗。 BCG矩阵区分出4种业务组合:(1)明星型业务(Stars)——高增长、高市场份额业务;(2)问题型业务(Question Marks)——高增长、低市场份额业务;(3)现金牛业务(Cash Cows)——低增长、高市场份额业务;(4)瘦狗型业务(Dogs)——低增长、低市场份额业务。分析清楚这4类业务,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各项业务单位在企业中的不同地位,从而进一步明确其战略目标,并对其业务加以调整,以使其投资组合趋于合理。 波士顿咨询公司创...
营销大师菲利普·科特勒说:“市场营销最简短的解释是,发现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满足它。”简单地说,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,旨在满足消费需求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,包括市场调研、选择目标市场、产品开发、定价、分销及促销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业务经营活动。营销策略中,我们会经常听到4P、4C、4R、4V等概念。大家都知道4P,而对于4C、4R、4V可能不太熟悉,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4种营销策略。 4P。4P指Produc(产品)、Price(价格)、Place(渠道)、Promotion(促销),由美国营销学者杰罗姆·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。麦卡锡教授认为,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,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、适当的价格、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,将产品或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。4P是市场营销过程中...
风险往往与机会并存,规避风险、获得利润是每个企业的直接经营目标。萨扬·查特吉说:“许多企业在制订商业战略时极力回避风险,由此也丧失了大量商机。要想不断取得成功,企业应该勇于承担他人不敢承担的风险,同时又能在战略设计阶段预先化解风险。” 企业战略风险是由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构成的。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和产业风险,而内部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因素所决定的,如破产风险、收益的损失、信用下降、信息缺失、组织缺失和文化缺失等。企业处于一种变化多端的竞争环境当中,其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并不仅仅是外部风险或内部风险,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 任何商业活动中的风险都有3个来源:一是不了解需求;二是竞争的威胁;三是不具备相匹配的能力。这些风险都要在战略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,它们...
我们公司成立前20年,销售额实现了年均50%的复合增长率。公司抓住了光伏、工程机械、汽车及轨道交通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机会,却忽视了市场风险。2011年下半年,随着欧债危机加剧、我国经济的调整以及美国、欧洲对中国光伏行业的“双反”(反补贴、反倾销),公司经营业绩明显下滑。 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”孔子告诫人们,做事要有远大眼光,不可只顾当前。2008年做战略规划的时候,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光伏行业销售额占比过高的风险,从而制订了“抓大出新,多个支柱行业协调发展”的策略。可我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没有洞察市场,什么都想做,结果什么也没做好。决策层分歧太大,没有形成合力,决策效率低,执行力弱,同时也导致了中高层管理者的依赖性和缺乏责任感。我们没有做好策划,从而丧失了IPO的最佳时机。总之,高速增长掩盖了公司运营中...
作为公司的战略委员会主任,前几年我一直在负责企业战略规划,感觉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在众多的市场机会中做出选择,即如何做到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。市场机会众多,有时很难做到取舍,往往什么都想做,结果什么都没做好。 战略规划是通过SWOT分析,确定企业的优先战略重点,形成总体目标以及具体明确的指标,同时制订行动计划以达到目标。 好战略通过集中智慧、资源和行动而获得力量。如果这种集中性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在关键目标上,就可以带来一连串可喜的结果。战略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,也可以说是抓住有利契机发挥自身长处。好战略不只是利用现有优势,还能通过设计的连贯性来创造优势。人们如何才能看到别人的缺陷或疏忽,进而发现关键目标并创造优势呢?这不容易做到,只有摆脱惯性思维才能有所体悟。只要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全新的角度...
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往往套用一些模板,结果制订的战略通常是千篇一律。有效的战略不是由普遍适用的准则和套路构成的,战略大师迈克尔·波特说过:“战略的意义在于让你远离竞争。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,而是要你做得不同。”从这个角度来说,模板式的战略没有任何意义。 竞争的意义在于检验一种战略是否行得通,而不是证明是否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或秘籍存在。在残酷竞争中获胜的人,不会被所谓的模板式战略所束缚,他们是自己的主宰。战略体现的是管理者第一手的思考,每一次思考都是为了应对一种具体形势,战略的灵感则来源于这种形势的独特之处。只要一个理论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制胜秘方,那么它就是在欺骗。模板式战略带来了趋同,大家千篇一律,不可能让你远离竞争,而只能使竞争加剧。 企业战略的实质就是明确企业当前的位置和找到未来要去的位置,并选择...